文学创作当前位置:首页 >地矿文化 > 文学创作

记忆中的端午


文章来源:作者:点击:
黑龙江省第七地质勘查院
发布时间:2024年06月10日

“节分难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。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。包粽子、赛龙舟等也是端午节特有习俗。

在东北,人们更习惯于把端午节称之为“五月节”。民间习俗也同样丰富多彩,让们感到既新鲜又有趣。房门的上方,彩纸叠成的葫芦与踏青时采来的柳枝相映成趣;手腕上绑着的五彩绳与脖子上挂着的香囊,寄托着长辈们对孩子们的深深祝福与期盼

每年的农历五月,东北的大地上悄然绽放着春夏交替的绚烂。此时,一群群地质队员早已深入茂密的森林,仿佛被那无尽的绿意所拥抱。大山怀抱中的村落却总能迎来不期而遇的微风,它轻轻拂过,带走一身的疲惫,带来肺腑间那份久违的清新与舒畅。

城市中,门上插柳枝的风俗或许已逐渐淡化,但在山间的村落里,人们仍保留着踏青折枝的传统。他们穿梭在绿意盎然的林间,寻找着最鲜嫩的柳枝,轻轻地折下,仿佛是在与大自然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。

作为曾经的一名地质队员,回忆起这一天,上山的同事们都会在背包上挂上一束新鲜的柳枝或野蒿子,相互间比试着谁的更为翠绿、新鲜。那些心灵手巧的同事,还会用彩纸折出几只精致的葫芦,挂在帐篷边、大门上,让它们随风起舞,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。

驻地小厨房,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起来。一锅锅的江米被浸泡得晶莹剔透,干粽叶也被清洗得干干净净。红枣更是被挑选得颗颗饱满、红润。当粽子包好,放入锅中开始煮时,那浓郁的香气便弥漫在整个地。夜晚,当炉火渐渐熄灭,粽子焖在锅中,等待着第二天的美味。这情景,让我想起了儿时在家中,母亲为我们包粽子的温馨场景。那时,我总是坐在母亲身边,看着她熟练的手法,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幸福与温暖。

小时候,我对端午节的理解仅限于吃粽子这一习俗。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,我逐渐明白了端午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。屈原的《离骚》不仅是他个人的自传体抒情诗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他那磅礴的文思与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,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千古绝唱。两千多年来,无人能够望其项背。
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如今的我,已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吃粽子的孩子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应该深深地感受到,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。我们要活出自己的激情与光彩,为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同时,我们也要铭记老一辈地质人的艰苦奋斗与献身精神,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坚韧不拔,才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方向。

在这个充满传统与回忆的“五月节”里,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为地质事业付出过辛勤努力的前辈们,也让我们携手并肩,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继续前行。




上一篇:母亲

下一篇:盛夏的序曲

版权所有:黑龙江省第七地质勘查院 2021年12月